笔下文学 > 砸进纷乱中 > 第241章

第241章


 谢安是王国宝的丈母爹,知道其性子,便抑而不用,这引起了王国宝的不满。


 王国宝认为自己出身太原王氏,又是王坦之的儿子,如此高的身份,怎么能屈居下位?于是依附司马道子,挑拨离间其与谢安的关系。


 王国宝的堂妹,是司马道子的妃,与司马道子一起乘车游玩时,趁机诋毁谢安。


 王洵和王泯是兄弟,是王导的孙子,与谢氏都有姻亲关系,但两族渐渐生了嫌隙,并因此,谢安切断了与王洵、王泯的姻亲关系,致使两族生了仇恨,有了争端。


 在这种情况下,谢安到广陵的步丘(今江苏省江都邵伯镇)出任地方长官,主动交出手中权力,以避开是非之地。


 司马曜也不怪吕思勉他愚柔,错失一良臣啊。


 把谢氏从朝廷中排挤了出去,各方人士都安心了,然后嘛,来来来,算盘走起!众人心里啪啪的算计着。


 谢安病逝后,王洵升至侍中,司马曜颇为倚仗;司马道子辅政,他以王国宝为中书令、中领军。


 司马曜沉溺于酒色中,夜夜畅饮,又好佛法,并在殿内设立僧道居住、法布道的处所,并引来诸佛教徒居住。


 司马道子也崇尚佛教,且在这方面用度奢侈,使士民都实在不堪忍受他的命令,与司马曜不愧是兄弟,也是夜夜畅饮,并蓬首昏目,不顾形象,明明是辅政之人,但,政事上却多有过失。


 司马曜不亲自处理各种政务,却把与司马道子沉溺于饮酒、歌舞中,当成自己的正事。


 有这样的皇帝,这样的辅政,风气怎么能好。


 朝廷上,得两人宠信的,都是竖,对外,两人也是宠信的人、尼僧,这些攘用权柄,卖官贩爵,政令和刑法错乱,朝政愈发的乌烟瘴气。


 表面上看似司马道子与司马曜一条心,但,实际上司马道子也有自己的想法。郡守长吏,多为道子所树立,势倾下,朝野辐辏,这样必于司马曜之间产生嫌隙。


 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的母亲,很是喜欢司马道子,司马道子也倚仗着这份喜欢,数次在酒后失礼,司马曜欲废黜司马道子,可是他们的母亲不同意,并逼司马曜就范,因此也无法废黜司马道子。


 吕思勉指出,其实当时已经有了太阿倒持之势,也并不全是他们母亲所逼。也就是,此时司马道子的势力,已经不是司马曜随便就能撼动的了。


 对这一局面司马曜当然不乐意了:爷是要你来帮忙辅政的,让皇权不再旁落,你他丫的上来做什么呢!


 但,司马曜当时任用的王恭、殷仲堪、王洵等人,都是文学之才,却不是治国理政的能手,虽然用这些人做了些部署,来抑制司马道子势力的继续发展,可是从后面的事情来看,其效果并不明显。


 文章写的好的人,未必会理政;把政治打理好的人,未必文章写的好。术业有专攻,“各司其职,各尽其责;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”才是最好。


 司马曜宠爱的张贵人,当时已经有三十多岁了,帝王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女人,三十多岁与十几岁的姑娘们来比,都已经步入了老女人行粒


 某日司马曜到张贵人这里喝酒,酒后开玩笑到:今年爷要废了你!


 恐怕张贵人也很担心被司马曜嫌弃,听他这么,很是生气,便趁司马曜醉酒酣睡时,将其给捂死了。


 吕思勉认为,这不是真相,但,可以确定是宫人所为。当时王国宝能勾结陈淑媛,自是知道宫内之事,而王国宝又是司马道子的心腹,这事,恐怕与两人脱不了干系。


 之后司马曜的儿子,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。


 这个司马德宗,史籍中曰其是傻子,口不能言,不辩寒暑变化,不知饥饱,没有生活自理能力,全部都要靠别人照顾。


 如果晋惠帝司马衷,真的是个傻子,那么晋安帝司马德宗,是个比司马衷更傻的人。


 司马曜还有个儿子司马/德文,是个聪明之人,为什么不立德文,偏偏立了个傻儿子,有人曰,在皇帝不能亲政,受制于饶情况下,一个傻皇帝,才能活的长久,如果立司马/德文,或许很快便会被杀。


 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,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,一切都只能推测。


 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后,由司马道子摄政。


 当时司马曜在外布置的一堆人中,就王恭还有些能耐,但,不知为何,在司马曜死后,他没有立刻起兵逼问司马曜的死因。


 或者是对司马道子还有忌惮吧,这就是文饶弱点,想的太多,错失良机。而司马道子对王恭也多有顾虑,不能诛杀王恭,于是两人便这么僵持住了。


 在这样的局面中,掌握兵权、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,相互连横的局面起,给桓玄有了可乘之机。


 后来,王恭写信给殷仲堪,:我们联合起来,去京城收拾那帮孙子!


 殷仲堪想了一堆,从两方人马相距距离较远,不易连接,再到当时朝堂形势,于是忽悠王恭:不错不错,就随恭兄一起去!


 王恭信以为真,起兵逼京城,问罪王国宝。


 王国宝这个奸诈人,平时勾心斗角还行,到正经八百的地方时,他就派不上用场了。


 问了几个人,先是自己给皇帝要辞职,解去职务,以待罪,可之后又后悔了,打算点兵与王恭对抗。


 但,王国宝似乎忘记了,他的上面还有一位酗酒的司马道子。王恭起兵逼到了家门口,司马道子也害怕了,于是甩锅给王国宝和他的堂兄王绪,斩了王国宝等人,王恭又退回了他的驻地兖州京口。


 殷仲堪得知王恭斩了王国宝等人,这时准备起兵了,终于见兔子了,哪还有不撒鹰之理?可惜的是,司马道子给他写了封信,然后便停止了行动,可见殷仲堪做人不地道,做事也举棋不定,易受影响。


 司马道子性子懦弱,他的心腹王国宝和王绪都被斩了,没了倚重,王恭、殷仲堪又都是文人,没有趁乱夺取什么的心思,于是,司马道子的儿子,司马元显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。


 之后司马元显用离间计,击败并斩杀了王恭。


 王恭被司马曜当做心腹,委以重任,家中除了书籍,却无财物,虽无治国理政的才能,却也是个一心为国之人,只可惜被司马曜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。


 殷仲堪与他在军事上所一种的杨佺期兄弟,以及桓玄,三方结为同盟。


 但,三方人并不信任,相互猜疑,朝廷知道这件事后,用官位加深三方的猜忌,之后,桓玄击败并斩杀殷仲堪和杨佺期兄弟,桓玄势力壮大了。


 朝廷也没想到自己一招离间计,反倒促成了桓玄,不知是谁想的这个主意,怕是要哭死在厕所里了。


 觉得想出这个计策的人,还是不了解三方人马,只看到了表面,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啊。


 司马道子得了病,但仍然整日酗酒、昏醉,许多事情多委于元显去做,于是司马元显的势力越来越大。


 他的父亲司马道子就是个亲人之人,他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,围绕在身边的都是些只会溜须拍马、阿谀奉承之人,把司马元显给吹捧的,认为自己就是下最强之人,渐渐骄纵、奢侈。


 朝廷与王恭等人、与孙恩等人作战,战争几乎从未停过,国库空虚,但司马元显毫不在意的依然只为自己敛财,其富过了皇帝。


 他这样的执政方式,朝廷当然更加完蛋,孙恩当时已领兵包围建康,幸得刘裕将其击败,解了建康的围。


 但,桓玄趁机要起兵,攻打建康,司马元显下诏书阻止桓玄,桓玄罢兵。


 桓玄是罢兵了,但,司马元显似乎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,居然讨伐桓玄,率领着一众各自揣着各种算盘的将领,还有一众离心的将士。


 其结果当然是被桓玄击败,桓玄杀了司马道子、司马元显父子,以及元显的六个儿子、众多他们的党羽。


 刘裕在对战孙恩时,便率领北府军,将孙恩杀了个落花流水,此时又率兵将桓玄杀出了建康,之后摆平了各方势力,连同晋安帝司马德宗也一起杀了,扶持晋恭帝司马/德文为帝。


 不过,第二年,司马/德文禅位于刘裕,东晋灭亡,之后杀了司马/德文,自立为帝,建国号宋,是南朝的第一个政权。


 东晋内部不团结、南北士族的对立,勾心斗角、妒贤嫉能,君臣间相互猜忌、排挤、不信任,外部依旧是动乱不安,再次觉得,司马氏跑到南方,还能苟延残喘了百余年,真的是奇迹!


 最后点其他的,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,可把持朝政后骄纵专权,沉湎于酒色,没一点司马攸的风范,他的母亲是贾充与前妻所生之女,难道是继承了贾氏的基因?


 谁“虎父无犬子”?历史上虎父犬子的例子多了去了,而且,虎父多出犬子,是因为父亲太虎,把儿子给吓成狗了?不解。  

(https://www.bxwx321.com/novel/fjjlR3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xwx321.com。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s://m.bxwx321.com/